過度詮釋以及賦予意義
這陣子流行健身,也看到了許多人分享說:健身後讓我改變成一個多好多好的人,譬如說,能克服困難、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把妹特效藥等等。
但這些存在一個誤區,是否我們有過度詮釋特定項目活動、運動所帶給自己的好處?你有沒有想過,可能只是近來健身市場需求較熱,故才一堆人提倡健身?
之前去打乒乓球,乒乓球教室廣告打說能強身健體、維持視力。而經過跆拳道教室,跆拳道教室居然大多用大學的升學榜單來打廣告。
其實,所有項目,都有他的好處,但也都沒那麼神奇。
只是,這些行銷說錯也不算錯,但譬如維持視力,你如果一天到晚用3C產品,去打個乒乓球我不覺得會降低多少近視風險。譬如升學考試,體力變好當然會幫助腦袋變更順暢,只是更有效的可能是去補習班。
我自己本身很喜歡下圍棋,但我從來不會告訴別人,下圍棋可以提升智力,大多的圍棋教室也不會以此作為行銷賣點。若要問我說下圍棋能帶給自己什麼好處,大概就是訓練自己的定力吧?畢竟一盤棋,都幾乎是一小時起跳。
有人提到圍棋能訓練比賽輸時的抗挫能力,但這其實在各種競技型運動都能訓練得到。
有人提到下圍棋能訓練自己的謀略能力,但我認為充其量也只是訓練圖像計算。去打戰略性遊戲,搞不好訓練的能力還比較多。
若要問我為什麼喜歡下棋,其實充其量只是我喜歡這個古代的遊戲,就像有人喜歡喝茶,有人喜歡喝咖啡一樣罷了。
決定要不要投資時間在一件事情上,我也會考量到他的副作用
譬如下圍棋,長期久坐實在對身體不好。而我觀察到大多圍棋人給人的氣場,其實完全不如打拳擊的給人有很man的感覺,反而不少給人病懨懨的感覺,而這也是我會取捨的地方,決定我如何在這個興趣,投資多少時間,以及要如何不被負面效應所影響。
譬如健身好了,做直接的問題就是,新手需要教練帶如何發力,而教練費又超級貴。以及要認真健身的話,在飲食上也都得控制,每星期投資的時間也至少會到三小時左右。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考量的,不是要你卻步,而是要讓我們自己考慮要投資多少時間、金錢成本在上面。
其實重訓沒什麼不好,若你針對吸引女生來說,如果不知道做什麼運動,我其實也是會推薦重訓,畢竟是最直接回饋到你的肌肉身上。
但根據我的調查,其實大多數的女生,在你沒告知、沒脫衣服的情況下,其實分辨不出來你到底有沒有在練,即使你已經練了好幾年變成肌肉男也是一樣。
我認為重訓依然能帶給自己眾多好處,譬如提升自己的氣場、改善駝背、增加肌力等等。
但在權衡做一件需要投資下去的事情時,最好還是能用客觀的角度來訓練利與弊。
只是,如果我們能將自己從事的活動,賦予更深層的意義,那似乎能做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即使只是自欺欺人。
譬如下圍棋好了,我若能賦予『認真看待每一盤棋』的意義,這確實對生活上是有幫助的。也或許能賦予『訓練專注能力的能力』
譬如拳擊好了,若能賦予『訓練鬥性,被欺負時能挺身而出,而不是龜縮』的意義,這也是能直接回饋到自己的生活上。
從事一項活動,你可以無意義機械式的去訓練,但也可以『賦予』更深層的意義,連結到自己的人生觀等等,進而強化你想加強的價值觀。
在權衡過度詮釋以及賦予意義之間
可以選擇投入之前,可以先想想是否這些事情被過度詮釋了,而在決定投入該項目之後,可以理性的賦予意義,但要避免活在自己固執的小世界
以我近期學習的技能為例,重訓、拳擊、圍棋、游泳、小眾語文(印尼文、泰文)、桌球、搖擺舞、歌唱、溜冰
拳擊,我會說我賦予的意義是,讓你有一種別人不敢惹你的氣場,以及若是遇到衝突時,自己更能挺身而出。
但也得知,練拳在對練時,有時候會因為對手天兵不會收力而讓人受傷,故我改找會收力的高手來對練,以規避這個風險。
游泳,一開始學游泳是為了改善鼻子過敏症狀,缺點不外乎是需要游到一定的強度和時間長度,才有運動燃脂的效果,否則游泳後降溫通常只會吃更多,而泳池胖子一堆。
故我得知後,不將游泳視為減脂主力,而在游泳期間,發現我可以學習運用自己的身體、學會放鬆,游泳時也不能滑手機,是個很棒的與自己對話的時間。
搖擺舞,缺點大概是身為leader要花大量時間練習。而我賦予的意義是,擴展生活圈,以及在無數次和女生肢體接觸後,更習慣與女性互動,增加了察顏觀色的能力,以及擴展了喜歡爵士樂的嗜好。
桌球,我觀察到玩桌球的人,普遍身材其實還好,即使是教練、助教水準,還是不少身材薄弱的,故我不會將其當作練身體的主力。而是當作一個燃脂的活動,未來能在公司裡頭與同事們進行的社交娛樂。
小眾語言,其實若你對該文化沒興趣,學英日文以外的語言實在沒什麼用處,但我將學小眾語言視為一個擴展世界觀的能力,以及和非強勢民族的social小工具,大多數的東南亞人知道你會講幾句當地語言,都是會很開心的把你當朋友。
很多事情,本身或許不具有意義,但你卻可以日常生活中,追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