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能力與交友無關
普遍台灣人有去日本觀光日本人不會講英文的感覺,但其實外國人來台灣,大多數的景點的店家也不會講英語。這其實只是你自己接觸的群體剛好屬於英語比較差的群體。
如果把日本大學入學難易度對照到台灣大學生的英語能力,其實日本、台灣的英語能力是半斤八兩的。
當然,如果你要去一個完全不會英文的環境,譬如你想跟店家的老闆娘、老闆交朋友,或是去鄉下時大家都不會講英語,當然會一些日語還是有幫助,總比對方不會講英文,你不會講日語,兩個人完全無法溝通在那邊尷尬好。
但如果你面對的群體是稍微有受過教育的日本人,也就是有好好念完國中,在台灣可能對應到東吳、逢甲大學以上的程度,大家多多少少都會講一些英語。
故如果你的交流對象是有受過教育的日本人,日文又N2以下,那其實講英語就好。
我曾經對不同群體隨機作AB測試,嘗試大量講我可以溝通,但是大概N3程度左右的日文,和直接使用英語溝通。大多時候的情況下,用英語交到朋友的機會或是成功和日本妹子出遊機會,英語時在高非常多。
而我自己甚至在美國遇到幾次非常不好的經驗。當一個有色人種講出從動漫看來得奇怪的日文時,日本女生的反應是噁心、討厭,這個人怪怪的,但當一個白人講出相同奇怪的話時,日本女生覺得很有趣。其中有色人種又被分成各種階級,譬如東南亞、台灣、印度、黑人、拉丁裔、阿拉伯等等,基於政治正確性,我不方便排列,整體而言白人亂講話講奇怪的話甚至毛手毛腳通常是沒問題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很愛日本動漫很愛講日文的黑人抱怨,日本人都不愛和他當朋友,我其實也高度懷疑是他講的日語腔調、語氣都非常奇怪的關係。
當然,這可能只是少數個案,一個群體總是有各式各樣的人。總是會有包容你講奇怪日語的日本人。台灣也有心地善良包容外籍勞工願意和中文講不好的人交朋友的人。
但我們就情況放到台灣好了,一個中文講得流暢,但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和一個英語講得流暢,來自東南亞的朋友。誰在社交場合比較吃香?我想我們大家心知肚明。
我自己長期接觸各種家庭看護,實在目睹了無數個東南亞外籍看護被雇主吐槽我覺得已經算不錯的中文能力。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點是,日本文化其實有很多社會淺規則。我們又長得是黃種人,當你講日文時,別人自然淺意識會用日本人的標準來看待你。
同樣的情況,當我們面對一個非中國出生的海外華人(先排除與中國有敵對關係),一個華人整天講「你在幹啥呢?」、「小傻B」,整天啥啥啥的。我相信大多數的台灣人,也很難瞬間轉換過來,可能覺得對方講話很沒水準。他們可能在海外接受的中文教育就是這樣教的,不一定存在不禮貌粗俗的意思。
而日語就更嚴重了,滿天飛的敬語和社會淺規則。大多數日本人沒事不會和一堆日語學習者交流。很可能你在錯誤的時候講一句 「朋友間的用語」別人的直覺就是你很沒禮貌沒水準。而日本人普遍覺得自己是亞洲最先進的國家,相較比較少的人會特別去研究其他周邊國家的文化。
如果你學英語以外的語言是為了把妹,那我只能說你腦袋有洞。
因為即使你日語講得再好,別人看起來也就是還好而已,只要是母語人士,大家都分辨得出來外國腔調。別人喜不喜歡你,通常和語言能力沒太大關係。但很弔詭的是,你講一堆奇奇怪怪的用語或是難理解的口音,別人可能聽都聽到快累死了。
你要講到令人驚豔的程度,至少會花上四五千小時,且口音要非常道地。但即使你日語到非常經驗,其實也就是一個中文講得很道地的外籍移民而已。
在排除完全無法用其他語言溝通的情況下,以及把顏值、社交能力,都控制在同樣的變因時,日語的好壞時在跟你是否能交到朋友毫無關係。
我自己一開始只會講こんにちは 就交到不錯的日本朋友了。影響更大的因素反而是你個人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好的人,不管你語言能力再破,大家還是很願意跟你當朋友。你要講奇怪的日文其實也沒關係。
在美國而言,即使一開始就和對方講日語是理論上最強的方法。但實務上,我看過無數的狂跟日本人講日語的美國人,最後一個日本朋友都交不到。
即使你真的要以練日語為目的,你還是先好好地想辦法和對方用共通語言溝通、好好地先成為朋友再說。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緣分下,你自然會有日語沉浸式環境。
至於在台灣呢?這又是很微妙的問題。我在台灣時看過無數個日語超強的動漫宅,但日本女生一看到究竟而遠之的,這又再度驗證了日語能力好壞跟你是否交得到朋友沒關係。
其實還是跟你的基本社交能力有關,要以先好好的認識對方,彼此能成為朋友為主。身為一個語言學習狂,以前我一開始以為提供對方全中文、超完美沉浸式環境對方會因此很開心。 到後來我發現還是得用對方覺得舒適、聽得懂的語言溝通才能成為朋友。 你不如帶對方逛逛夜市、逛逛寺廟,帶別人吃吃小籠包,別人還比較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