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口說能力為何與單字量無關及自然發音
很多外語學習者會有一個迷思,就是單字背得越多,代表口說能力越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正常的台灣人受過國中義務教育,通常至少都有一千字的單字量,而我們其實只要100個單字,就能聽懂日常生活中50%的英語(或任何外語)。300字能聽懂65%,1000字能聽懂75%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口說能力不好,絕對不是單字量少的關係。
也許有人會想挑戰質疑這個概念。譬如你懂了「躉售」這個單字,其實也不代表你的口說能力比較好,只代表你能使用比較艱澀的詞彙罷了。我並沒說不用學難字,難字能幫你講話更有水準,但不代表你口說能力比較好。
試想,一個小生和一個大學教授的口說能力差在哪?他們都是母語人士的完全體了,頂多只差在用詞遣字的水準有差異。即使小學生可能不知道「最高法院」代表的意思,你不能因此說小學生的口說能力不好。
你可以只會少少的基本單字,譬如:「老婆的妹妹啊,可以幫我把那個擦屁股的東西拿過來嗎?」,即使他不知道老婆的妹妹、衛生紙怎稱呼,他的口說能力依然很好。
譬如你會「車子」這個單字好了,其實「車子」只是單調的名詞罷了。但如果你能用簡單的詞去形容「那個會跑的東西」,反而需要複雜的結構。
而這也是在語言學習上,基本常用的技巧「換句話說」(paraphrase)的能力,一個懂得換句話說的人,絕對能在學外語的路途上更順利。此外,你還可以藉由肢體語言、畫圖、語氣來補助,這些都屬於口說能力的一環。
除非你的夢想是當翻譯師,不然口說能力最重要的是和對方傳達你要表達的意思,應該要以有效溝通導向,而不必講求非常精準翻譯出你要講的句子,而最好沒事也不要中翻英。
而要正確使用一個單字,你則得透過真實情境的情境來學會這單字各式各樣的用法。如果硬背一個單字而硬使用出來,母語人士聽起來只會很突兀罷了。
即使單字量缺乏,只有1000字好了,如果不是去聽一對百人的演講的問答
日常生活中,在你聽不懂的時候可以問,OOO是什麼意思?
依然能與母語人士產生互動,了解對方要表達的意思。
當然有人會質疑,面對專業領域的演講,很可能聽不懂!
廢話,外語本來就沒那麼好學精的。而這是聽力問題,所以我前面說75%的日常生活的情境。而日常生活中你不會整天討論莎士比亞、聯準會這些議題。
而口說output的話,大多時候你完全可以用簡單的單字去解釋複雜的概念。
再來回答「自然發音」、「閱讀」能力為什麼語口說能力無關。
首先你要建立起基本概念,文字與口說能力,是完全分開的。基本上大部分的人台語都不會寫文字,一個文字閱讀很厲害的作家,在口說方面也可以支支吾吾的。一個滔滔不絕的演說家,也可以是文盲,或是寫作能力比小學生還差。
一個很會讀原文書的台大醫科學生,如果他從來沒有在自然的環境下從聽力來input,那麼他的口說應答能力也可以是零。(雖然大多台大醫科生家境富裕,不太可能出現完全沒英語情境的現象)
「自然發音」,基本上只是讓你有從單字猜出發音的能力,而且英語而言,粗估至少40%以上的單字是不規則發音的。
我個人不會吃飽沒事去學這套一大堆例外的規則。我目前在美國三年,大概只遇到兩次真實的使用到「被叫上去念文字」的時機。 既然不影響到生活,學了又很難猜測出發音,不如不要學。
此外,我觀察到許多小朋友其實學得興趣缺缺的,師資什麼的都是問題,建議不要自找麻煩,但如果真的很愛學也不是不行就是了。
有人會提到能幫助「認識」單字以及發音,這確實沒有錯。但其實一堆方法都能學到新單字,譬如看影片、閱讀書籍。而如上面所提到,你只要會一千字,就能熟悉基本單字,掌握口說所需要的單字能力了,而且還能學得更道地,用法更精準。
如果你真的很愛背的話,對於完全初學者,可以背誦一些常用句。
這會比你背單字還有效,而且還可以馬上拿來實戰溝通。
閱讀時遇到發音不會念錯怎麼辦?
念錯就念錯,你即使把「尷尬」念成「監介」,總有一天你在現實生活中聽到有人講「尷尬」時,反應過來你當時原來「猜錯發音了」,閱讀而言,你其實不用知道每個發音怎發,照樣能閱讀。若你真的很想知道發音,Google 一下就好。
此外,跟和尚一樣念課文也無助於口說能力的提升。這點從我們國高中念課文,無數個東亞學生的例子就知道,對於口說的幫助幾乎是零。而坊間各種缺乏與人互動的練習口說APP也是如此。
要練口說,一定製造出環境以及與真人互動,才得以提升進步,沒有其他旁門左道。